鑒真和尚振州(今三亞)廣播佛光
來源于:本站發布于:2021-09-18 14:09:24
6203 1鑒真和尚振州(今三亞)廣播佛光
鑒真和尚原姓淳于,州江陽縣(即今江蘇省揚州市)人,16歲入揚州大云寺做沙彌,21歲在長安名剎實際寺受佛教最高具足戒律。其后巡游長安、洛陽各大名寺。廣泛研究佛法,掌握佛教的經、律、論“三藏”經, 典精通音樂,藥學和書畫、建筑等,學問淵博,佛壇稱,為“獨秀無論,道俗歸心”。從他受戒的門下僧侶約4萬多人,一舉被天下五百余州仰為受戒大師。一代名僧,名譽海內外,尤以日本國獨尊。鑒真和尚是我國著名的佛學家、經文譯著家和旅行家。
唐玄宗天寶元年(742)年6月初,日僧榮睿,普昭受日本天皇之命奉赴唐朝,同年到杭州拜見鑒真,邀請他東渡日本傳戒。為了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及文化交流。鑒真和尚接受邀請,帶上弟子祥彥、道祖等21人,開始東渡日本的活動。
鑒真和尚第一次東渡日本是唐玄宗天寶元年至二年(742冬至743春);由于唐朝政府的百般阻撓而失敗。此后又進行3次東渡均未能遂愿。
時隔五年,于天寶七年九月(748年10月)的一天,秋高氣爽,晴空萬里,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,揚帆起航,離揚州港前往日本,入海后迷航,師徒眾人沉浮在滄海之中,船像斷了線的風箏,隨著狂風暴雨漂流多日進入南海海面。鑒真和尚祈禱菩薩保佑,據傳,當困難之際,被在海上巡視的南海觀音發現,菩薩顯靈保佑,輕手托船平穩前進。十一月的一天,將船擱淺到三亞港西部(振州寧遠河口)的大疍港口泊舟(今崖州區水南村的寧遠河出海口)。振州官員馮崇債派兵400余人前往迎領到州城,經當地群眾熱情幫助,鑒真和尚一行登陸上岸后居住在水南村大云寺弘法。
鑒真和尚在此期間,整理經書,并與水南村的群眾一道修建了大云寺。寺修成后,被送入寺中居住,傳法布道,傳授中原文化,傳授精神文明。他們在寺中設立戒壇,廣招僧侶。一邊傳經教典,一邊授以書畫、建筑、藥學和音樂。在此留居了一年多時間。
鑒真和尚東渡日本,途中落難在海南的振州。在這里傳經授典,傳播中原文化,作出了一定的貢獻。為了紀念鑒真和尚,在三亞市現今修建一座寺廟,由于鑒真和尚“律宗”又名“南山宗”, 故取寺廟之名歹“南山寺”。 此中有一個巧緣,建新寺廟的地址,名字恰稱南山。
鑒真和尚,雖然在振州只居住一年多的時間,對傳播中原文化影響極大,并留下了大批佛學經典,為崖州文化史上的珍貴文物,他還記錄了當時三亞地區的大致情景和經濟狀況。其記錄寫道當地已經是:“一年養蠶八次,收稻二次,十月種田,正月收粟。”當地山區產高梁姜、無色藤、盤斑皮,金糖相,益智子等,土特產也有不少為“貢品”或商品而輸入中原地區,在沿海一帶還出現了作為經紀的商人階層。可見當時該地的建筑業也達到相當水平,經濟繁榮,人民的生活也較好。
鑒真和尚一行于天寶八年(749)離開大云寺,步行經萬安州、崖州(地址瓊山),至白沙津乘船渡過海峽,從陸路返回揚州。天寶十二年(753),在南海觀音菩薩的佑護下,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,他主持在日本傳授佛教,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。
到過古振州(今三亞市)的人都聽過鑒真和尚的故事及流傳至今的曬經坡等地名,這些都是對鑒真和尚在古振州生活經歷的紀念。(資料來源于網絡)